博客
关于我
对于电影《八佰》,知乎与豆瓣的评价相差巨大?分析下电影评论
阅读量:621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3-14

本文共 880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2 分钟。

印象深刻的电影观后感

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国产影片,《八佰》在上映后引发了极度的争议,尤其是在知乎与豆瓣等不同平台上的评分差异令人瞩目。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这部影片进行分析,探讨其评价分化的深层原因。

一、难以忽视的技术与艺术价值

从技术层面,《八佰》展现了脱俗的画面语言与高超的影像处理。导演通过独特的镜头构图与色彩运用,将时代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不仅在于特效的精妙,更体现在对场景环境的把控上,让观众仿佛穿越进入了一个独特的视觉世界。

而在艺术表达方面,影片在窥探社会角色的描写上颇有些深度。通过对不同人物类型的刻画,展现了社会群体的多元面貌。尤其是在对知识分子的刻画上,既有对其理想主义情怀的赞美,也有对其局限性的揭穿,这种立体的描写手法韵味深长。

二、评价分化的深层现象

在不同平台的评分差异令人深思:豆瓣初始评分8.3,点映9.2,知乎评分更低。这不仅是评分差异的反差,更折射出网民评论的观点分化。数据显示,知乎用户群体偏重科技、金融等高收入层次,而豆瓣用户群体则具有更强的文化消费能力。

具体而言,豆瓣评论对未来的想象空间给予了更多关注,而知乎评论则更关注立场认同。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群体价值观念的不同倾向。这种评价分化更像是一次文化阵地的明确与分化,是不同群体对于文化产品价值的主要关注点差异所致。

三、文艺与精英的精神碰撞

这部电影不小心撕开了文艺圈与精英圈的文化前沿。知乎用户的评论更倾向于对影片的立场与价值观进行评判,强调对某些影片类型的抵触与反思;而豆瓣用户则更愿意从艺术价值与观赏体验层面进行深度解读,展现了更为开放的接受态度。

这种分化并非凭空而来,而是深层次的文化代际分化。高年轻群体对影片的态度多涉及价值判断,而中青年群体则更关注艺术性的呈现。这种评价差异既反映了同质化的影音娱乐市场现状,也折射出现代年轻人价值观念的真实写照。

技术与艺术的碰撞,本就是电影创作的核心命题。《八佰》的评价分化案例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分析样本,值得社会学界与媒体研究专业深入挖掘。这不仅是对一部影片命运的案例剖析,更是对当代文化现实的深刻思考。

转载地址:http://osioz.baihongyu.com/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账号转账演示事务
查看>>
idea创建工程时错误提醒的是architectCatalog=internal
查看>>
SpringBoot找不到@EnableRety注解
查看>>
简易计算器案例
查看>>
在Vue中使用样式——使用内联样式
查看>>
Find Familiar Service Features in Lightning Experience
查看>>
Explore Optimization
查看>>
连接Oracle数据库经常报错?关于listener.ora和tnsnames.ora文件的配置
查看>>
解决数据库报ORA-02289:序列不存在错误
查看>>
map[]和map.at()取值之间的区别
查看>>
成功解决升级virtualenv报错问题
查看>>
【SQLI-Lab】靶场搭建
查看>>
【Bootstrap5】精细学习记录
查看>>
Struts2-从值栈获取list集合数据(三种方式)
查看>>
vscode中快速生成vue模板
查看>>
参考图像
查看>>
*.json: [“usingComponents“][“van-button“] 未找到
查看>>
设计模式(18)——中介者模式
查看>>
error LNK2019:无法解析的外部符号_imp_CryptAcquireContextA@20
查看>>
推荐几篇近期必看的视觉综述,含GAN、Transformer、人脸超分辨、遥感等
查看>>